记得那天雨后,地还是软的,我蹲在泥水边量管道尺寸。脚底打滑,手却得稳,卷尺拉直的那一刻,连呼吸都屏住了。泥浆沾在裤腿上,像甩不掉的老朋友。可你知道吗?每一道测量数据,都是往后几十年安全运行的底气。那时候没想那么多,只想着不能出错,不能给后续留隐患。
新闻中心
工地上那辆熟悉的红色卡车停在树影斑驳的空地上。蓝色的工作服刚洗过,还带着点肥皂味,安全帽下大伙儿的脸上都挂着笑。没人说太多话,但那股子劲儿都在眼神里——200PE项目终于干完了。这不只是管道铺完的事,是从第一锹土开始,风吹日晒里一点一点垒出来的结果。
记得那天雨后,地还是软的,我蹲在泥水边量管道尺寸。脚底打滑,手却得稳,卷尺拉直的那一刻,连呼吸都屏住了。泥浆沾在裤腿上,像甩不掉的老朋友。可你知道吗?每一道测量数据,都是往后几十年安全运行的底气。那时候没想那么多,只想着不能出错,不能给后续留隐患。

阳光斜斜地照在沟渠上,那根黑管横跨过去,像一条沉睡的龙,等着被唤醒。两个橙色的阀门像它的眼睛,静静守着地下的脉络。我站在边上,看着土堆、脚印、散落的工具,突然觉得这哪是工地?分明是一幅活着的画。每一铲土、每颗螺丝,都是我们写给大地的字句。东方油龙200PE,不是冷冰冰的工程代号,是我们一群人用汗水签下的名字。

工地上人来人往,红的、蓝的、黄的安全帽在阳光下晃动,像一锅煮沸的颜料。有人扛管,有人接阀,有人蹲在图纸前比划。泥土沾在鞋底,工具在手里传了一圈又一圈。没人喊口号,但节奏就在那里——稳、准、快。我们不说“辛苦了”,只说“这边好了没?”“接上就行。”话少,事多,活儿落地的声音最响亮。

黑色的管道蜿蜒在沟里,接头咬合得严丝合缝,像拼图找到了它的另一半。电线缠绕在支架上,像藤蔓攀着树干生长。远处的绿植在风里轻轻摇,仿佛也在看这场地下的仪式。我们不是在埋一根管子,是在给城市埋一条血脉。200PE,听着像一串代码,可它流的是热气、是动力、是千家万户灶台上的火苗。

那回在沟底修设备,泥水漫到小腿肚。黄色的标识在管身上格外显眼,像是提醒我们:这东西重要,得上心。扳手拧紧最后一圈时,他抬头看了我一眼,笑了:“成了。”两个字,轻得像风吹过,可我心里沉甸甸的。我们修的不只是故障,是信任,是这条“油龙”顺畅呼吸的底气。

最后一段管道接上那天,我站在泥水边看了好久。橙色的阀门静静立着,像守夜人。电线垂着,工具还没收,可活儿已经干利索了。没人敲锣打鼓,但我们都知道——它通了。东方油龙200PE,从图纸变成现实,从名字变成力量。我们没说什么豪言壮语,只是默默把安全帽扶正,转身走向下一个点位。
路还长,龙已行。
